案例说明
新闻详情

城投公司转型:失败的都一样,成功的各有各的不同 -扑克王下载

对城投公司来说,2014年43号文的发布以及新预算法的实施,宣告了城投公司以政府信用做背书的传统融资模式的终结。此后,50号文、87号文、23号文、92号文、194号文、15号文等监管政策相继出台,对城投公司规范融资、规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。

在政策监管下,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,而城投公司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,融资面临更严苛的环境与条件,传统的融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金融机构、投资者的要求,城投公司缺钱成为常态,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与越来越弱的融资能力面前,很多城投公司举步维艰。而能否成功推进市场化改革成为决定城投公司命运的分水岭。改革是政策倒逼的结果,更是城投公司在生死存亡之际自我救赎的必然举措。

被淘汰的城投公司都一样:走不出前市场化阶段


城投公司转型的方向各不相同。如有的城投公司可以“退出为一般公司类”的融资平台公司,转型为市场化的国企。有的城投公司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归并同类业务,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,转型为基础设施、公用事业、城市运营等领域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企业等。

但无论怎么转型,“市场化”是核心。显然,通过是否成功市场化这个维度,我们可以将城投公司划分为“前市场化”和“市场化”两类。前市场化的城投公司没有实现转型,实际上是被淘汰对象。

这类城投公司虽然层级不同(国家级、省级、地市级、区县级等)、所处的区域不同(东部、中部、西部等)、主营业务不同(综合性、专业性等),其发展显然不能一概而论,但显然都已经处于融不到资、承担不了项目、借新还旧已到极限的地步,已经到了被淘汰的边缘。

这类公司是一样的:

从融资上看,前市场化的城投公司融资已经将要触及天花板。这类公司的融资渠道单一,以间接融资为主,融资主要投向是地方政府指定的项目,融资成本高,借新还旧压力大,疲于奔命。且由于本身难以产生足够的利润,其还款对地方政府的财政以来很大,依靠地方政府的资源、资产、资本、资金(四资)的注入,不具备可持续性。

从治理及管理上看,前市场化的城投公司处于行政管理阶段,与地方政府还处于政企不分阶段,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,企业负责人存在较多兼职现象,公司决策机制不健全、没有建立健全管理体系、内控体系,内部管理还是按照行政化管理方式,没有活力也没有压力,整体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较低。

从业务上看,前市场化的城投公司还处于公益类项目为主的阶段,缺少市场化项目,大量承担地方政府的长周期、低回报/无回报的公益类项目(市政设施建设、公园、学校、医院、交通等),收入低、利润低、现金流状况差,无法形成可经营的有效资产,业务结构非常不合理,公司造血能力差。


成功市场化的城投公司:路径与模式却各不相同


不能市场化发展的城投公司必然会被淘汰,这种淘汰不是公司被注销、清算,而大多数会成为不具备新增融资能力的僵尸企业,对地方政府来说成为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的鸡肋,有些则因为其中大量的债务风险累积而成为地方政府的包袱。

要想成功,就必须转型,市场化发展。怎么才能成功实现市场化呢?路径有很多,成功的模式也各不相同。显然,成功的城投公司不是千篇一律的。从目前看,以下三类城投公司都可以说是成功的:

第一类:资产型。这可以说是城投公司市场化发展的1.0阶段。这一类城投公司以市场化项目为抓手,在承担地方政府公益类项目的同时尝试市场化的项目经营,注重经营性资产的注入、并购及经营。因此,通过地方政府四资的注入,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占比,资产规模快速增长,资产结构得以改善,经营性资产通过有效经营获得收入、利润,改善城投公司的财务状况,降低资产负债率。这类城投公司处于市场化的1.0阶段,成为资产规模大、资产负债率合理的城投公司,融资能力提高、融资渠道逐步丰富,逐步改变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,通过发型公司债、企业债等方式逐步增加直接融资比例。

第二类:业务型。这可以说是城投公司市场化发展的2.0阶段。这一类城投公司以业务为核心,形成有竞争力的业务组合,具备了经营价值与经营能力。这个阶段,城投公司开始调整优化布局,形成公益性、准公益性、经营性三类业务。并且,围绕地方的城市建设运营、产业投资运营、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领域布局业务,打造了核心业务板块,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,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优秀国有企业。这种情况下,城投公司的融资能力取得了极大的提高,融资结构明显改善,直接融资比例增加。

第三类:资本型。这可以说是城投公司市场化发展的3.0阶段。这一类城投公司以产融互动为核心商业模式。这类城投公司已经不是资产为王,也不是业务为王了,而是将业务与资本紧密结合起来,做到了业务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融合,走向了新的阶段。这类城投公司一般都是集团化公司,拥有核心的业务板块,同时资本运作能力很强,金融/类金融业务本身就是集团核心的业务板块之一。从资本角度来说,这类城投公司资本运作能力强,通过ipo或并购方式控股上市公司,打通了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,融资能力非常强。

顺利推进市场化的四个要点


第一,理顺政企关系

传统的政企不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。因此,要转变观念与模式,重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。这一点上需要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共同的努力。地方政府要转变角色,从以前事无巨细全部参与的保姆、管家向抓大放小的出资人角色转变。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,履行出资人职责,对城投公司的定位、主业、经营计划、重大事项等要把好关,让城投公司按照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与部署开展工作。但同时,地方政府要支持城投公司按照市场规律自主经营,支持城投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、优化调整组织架构、管理体系,建立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,激发城投公司的内生发展动力。

同时,市场化转型不是让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分开,而是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地方政府拥有的经营性资源、资产、资本、资金等。因此,在城投公司转型时,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、统一协调,将可注入城投公司的国有经营性资源、资产、资本、资金都通过市场化方式注入城投公司,并妥善协助城投公司解决存量债务、给予市场化项目、业务的优先权等,支持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。

第二,找准自身定位

虽然都叫城投公司,但每家城投公司都不太一样。具体来说,城投公司面临的区域环境、发展要求肯定是不同的,这是企业发展的外因,对于城投公司来说影响很大。同时,每家城投公司自身的发展历史、资源条件、能力等也不同,因此,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,一味模仿,而必须从实际出发,从自身的现状出发,选择最恰当的发展模式。

从长远看,城投公司是围绕着城市和产业双轮驱动来进行发展的,但在实际转型中必须要找到立足点。比如同样围绕城市发展做投资建设,城投公司的业务可以涵盖投融资到设计、施工,再到运营、管理等全过程,那到底是全产业链参与,还是选择某个环节重点突破?这要定好位、找好突破口才行。

第三,做好业务组合

优秀的城投公司必然有竞争力强的主业。因此,城投公司的业务组合是发展的关键。对于城投公司来说,到底什么样的业务组合是理想的呢?从实践中看,理想的业务组合是产城融合的业务模式。

城市始终是城投公司发展的立足之本。因此,要将城市基础实施建设作为核心业务板块,这是城投公司的性质决定的,也是地方政府的天然要求。城市基础设施还要叠加新基建,加快布局以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,推动业务升级。同时,要做好城市公共服务业务的拓展与经营。水务、燃气、公交、供暖、环卫一体化、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不仅能带来稳定的收入、现金流与利润,而且能够让城投公司未来的市场化业务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。

要以产融结合方式打造新的业务板块。依托地方政府的区域产业规划,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,来积极布局,打造产业群。通过产业基金、ppp引导基金的设立,引导政府资金、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产业的孵化、产业集群的打造。积极利用股权投资拓展产业布局,适时布局小额贷款、融资租赁、商业保理等金融业务,以产促融、以融兴产,实现产融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。


第四,融入国企改革

城投公司是国有企业的一种类型。因此,平台公司要抓住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带来的机遇,以市场化为方向,积极推动自身的改革,从而真正转型为市场化国有企业,具备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的主体地位,为地方政府贡献更大的力量。

有别于一般的国有企业,城投公司的整体市场化经营管理能力较弱,因此不能贪大求全,而应该因地制宜。从实际工作出发,城投公司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改革:第一,城投公司的公司治理能力提升。全民所有制企业要改制为公司制企业,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完善、治理规则要明确,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,从而提高效率、防范风险。第二,城投公司的企业负责人的身份要转变、薪酬考核制度要改革,激发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。第三,优化组织架构,科学设立部门、岗位,严格定岗定编,以业务需求为导向配备人员,实现人岗适配。第四,城投公司的薪酬绩效制度要改革,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制度,实现“收入能增能减”。


网站地图